本報記者 孔愛群 董翰博
3月8日,朝陽市凌源經濟開發區。走進遼寧煒盛新型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制球車間,熱浪撲面。一個個小火球從連接窯爐的設備里接連不斷“發射”出來,沿著幾米長的凹槽流螢般滑動,落地后成為玻璃球。
談及在遼寧的發展規劃,公司總經理尤忠文一邊盯著生產進度,一邊對記者說:“年產7萬噸玻璃纖維及制品的生產線將建三條。項目總投資10億元,分四期建設。”說這話時,尤忠文顯得自信滿滿。
煒盛原在河北省秦皇島市,有著京津冀產業轉移、公司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;朝陽,有著破解地方發展瓶頸、加快形成縣域經濟崛起的現實需求。
凌源市紅山街道率先覺察到了機會,找到煒盛洽談合作。但在空間布局上看,紅山街道并不適宜承載一個體量如此龐大的項目。
“飛地經濟”提供了一種可能。
囿于承載能力,紅山街道將項目“飛”至4公里外的凌源經濟開發區,這里承載能力強、產業集聚度高、政策優惠足。
異地擺項目,動力來自何處?
“開發區將‘飛地項目’形成的稅收全部返還給引進鄉鎮街道,十年不變,使得基層抓‘飛地經濟’的積極性持續提升。” 朝陽市工信局局長張煥新說,同時,這也提升了開發區的利用率和資源的集約化利用。
“飛地項目”,正在飛速投產。
“去年6月開建,12月投產。”尤忠文感慨當地政務服務效率之高,“園區工作人員主動靠前服務,很多事情壓根兒不用企業操心。”
“為推動‘飛地項目’早開工、早投產,我們嚴格落實重點企業和項目掛牌保護機制,一簽約就為企業配備‘項目秘書’,解決其在施工、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。”張煥新說,去年凌源落地的“飛地項目”,從開建到投產,時間多在半年左右。
高效率源自強執行。朝陽市主要領導表示,響應省委、省政府號召,朝陽市把發展“飛地經濟”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,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、激勵機制和考核辦法,激發起發展縣域經濟的強大動力。眼下,112個鄉鎮已有“飛地項目”157個。據測算,這些項目投產后,將推動全市鄉鎮平均財政收入增長37.4%。
朝陽,是我省大力發展“飛地經濟”的縮影。目前,遼寧發展“飛地經濟”成效顯著,落地項目509個,總投資約700億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