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2日,由遼寧省委網信辦組織的“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”采訪團一行驅車前往朝陽市凌源市。
“南有云南,北有凌源”,凌源市的花卉生產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起步,截止到2019年末,全市花卉生產面積2.1萬畝,年產鮮切花2.3億枝,種球0.3億粒,產值突破6億元。
“凌源百合”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
“凌源百合”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
全市鮮切花種植第一村——房申村的發展之路就是凌源市花卉生產發展的一個縮影。2019年6月,遼寧省科協正式啟動“助力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科學素質“凌源示范工程,通過普及農業先進技術和成果、增強農民生產技能和科學素養,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,農業經濟結構調整,提升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。
房申村花卉養殖大棚
花卉種植現已成為房申村的主導產業,全村花卉種植面積1400畝,有400多農戶、近前任從事花卉種植及銷售,年人均純收入2.5萬元,村集體收入18.5萬元,讓21名建檔立卡人員實現穩定脫貧。2019年,房申村被農業部評為“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”。2020年被遼寧省科協確定為花卉科普示范基地,核心示范區有高標準溫室大棚17棟,恒溫保險庫2500立方米,加工包裝車間200平方米,輻射帶動周邊3個鄉鎮,幾百戶走上產業致富路。
近年來,凌源市農業重點發展“菜花畜果”四大主導產業,設施農業面積達到24.7萬畝,正加快打造東北最強的設施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。
俯瞰凌源設施農業成果
凌源的設施農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,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。早在1992年,凌源市委、市政府就針對凌源雨養農業的不利因素,劣勢反求,確定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一場革命和“書記工程、政治任務”來抓。多年來,幾屆領導班子始終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“富民工程”強力推進。截止2017年末,凌源市全市日光溫室規模達到24.7萬畝,其中設施花卉2.2萬畝,全市設施農業總產值達到41.7億元,僅此一項促進農民年人均增收5200元,設施農業已成為凌源農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首選項目。
城關街道大喇嘛溝流域80%屬溝坡山地,1991年以前該村沒有一棟溫室,并且農業生產條件十分惡劣,是個靠天吃飯的窮山溝,人均收入不足370元。1991年開始,大喇嘛溝人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,開始嘗試利用荒山荒坡劈山建棚、坡地建棚,采用溝下打井,引水上山,統一供水,統一規劃的方式集中建棚,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,保護地生產由1991年的35畝發展到2012年末的1988畝,日光溫室發展到959棟棚,戶均超過2個棚,人均增收20000元以上,由過去的窮山溝變成了現在的“黃金溝”。
遼寧煒盛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拉絲
隨著交通的發展,凌源的地緣優勢愈發明顯,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在此生根落地。作為“飛地經濟”項目的典型代表,遼寧煒盛新型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于2019年落戶,計劃總投資8.3億元,建設年產21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池窯拉絲項目,項目擬分三期建設,新建3條年產7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。項目全部達產后,年產值18億元,稅收1.5億元,解決勞動力就業1500人。
遼寧煒盛生產線
近年來,凌源市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、電子商務、特色旅游三大主導產業,正加快打造遼冀蒙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、北京“后花園”和遼寧省著名旅游勝地。
朝陽致遠物流正加快打造遼冀蒙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
朝陽致遠金融物流港項目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。該項目的實施,彌補了全市及周邊地區專業化、智能化、集團化物流產業的空白。同時,能夠有效提升開發區綜合配套服務功能,對整合周邊地區及凌鋼集團等物流資源,助推凌鋼千億產業集群的發展,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。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,每年可直接上繳稅金約 3.2 億元,可以拉動其他產業產值約 90 億元,解決就業3000余人。